注意:发布文章禁止使用领导人实名! | 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美文 > 人文天地 > 文章内容

中国民俗文化(3)

作者:心扉美文 来源: www.xfmw.cn 时间: 2014-06-06 阅读: 在线投稿
 
  中国民俗文化 - 鲜花?──感情的寄托
 
  鲜花的用途,在今天早已超越了节日的范围。无论是节日、生日,还是婚庆贺喜、公司开业等,鲜花已成了许多人走亲访友必备的礼品。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思想观念的变化,促成了鲜花的流行。因为在今天,还有什么礼物比鲜花更热烈,温馨的呢?
 
  中国民俗文化 - 高档工艺品──寻常百姓家的宠物几千年来,工艺品一直是有钱阶层的摆设,普通百姓家哪敢问津。如今,京城出现了几百家礼品店,普通百姓到礼品店买礼品已成为寻常之事,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找到了各自的归宿。
 
  点心匣与滋补品
 
  过去走亲访友都拎着个点心匣子,里边装点桃酥、蛋糕、酥皮点心等。现今,人们送礼讲究多了。给老人要送蜂王精、西洋参、健身球,给小孩们要送喜乐、乐百氏、娃哈哈等。即使是点心匣子,也得是稻香村等名牌,否则会被人认为是掉价。
 
  中国民俗文化 - 脸盆暖瓶与《爱情浪漫曲》
 
  五六十年代,婚姻礼品不外印有喜字图案的搪瓷脸盆及印有鸳鸯、喜鹊、牡丹的铁皮暖壶及锅、碗、瓢、勺之类生活品。如今年青人结婚,已没了这份“福气”。没有人送锅碗瓢盆,是因为人们都想选择能表示自己对新人美好生活开始的祝愿:一曲《爱情浪漫曲》蕴含着对新婚夫妇的祝福;一束鲜花,寄托好友对新人的由衷恭贺;一只别致的台灯,企望新朗新娘努力学习,灯下夜谈;一双情侣表,祈祷亲人今生今世朝朝暮暮分分秒秒永不分离。
 
  走亲访友与遥相问候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通讯服务设备不断完善,人们的观念也在转变。传统意义上的走亲访友,过春节拜年,在如今已变得简单、轻松。往常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主客都感到疲惫不堪。现在,一张贺卡,一个电话,一句短语,人们之间的情义依然如故。据报道,1998年岁未年初,年夜的钟声刚敲过,五六万个BP机在京城的不同角落响起,北京一家较大的无线寻呼台126台年三十到大年初一凌晨,传递问候讯息的电话让传呼小姐忙得接不过来。比较而言,最让人看得见、摸得着又最普通的,要算贺年卡。有多少节日就有多少种贺卡,如情人卡、新年卡、春节贺卡等,五花八门,包罗万象。
 
  礼仪小姐受青睐
 
  199年北京亚运会期间,礼仪小姐出尽风头,被誉为“东方文化的神韵”。不少记者、运动员这样评价,中国不愧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小姐气质高雅,令人陶醉。新世纪十佳礼仪小姐竞赛,更把礼仪小姐的风采展现在京城百姓面前,也同时把礼仪知识传播到京城大地。礼仪学校也因此受到青年的好评,迎来越来越多的知音。想信随着民俗文化活动的深入,礼仪小姐会在社会上再展风姿。
 
  中国民俗文化 - 民俗文化基本知识
 
  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早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收集、研究民俗风情。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时时跟民俗打交道,正如鱼儿离不开水一样,我们也无法脱离民俗而独立存在。比如人们都在过春节,你一个人不参加这种民俗活动,你就会觉得难受、别扭。由于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是民俗生活的参与者,而不是民俗习惯的观察者或研究者,所以我们常常是对某一民俗事象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此情形下,了解一点民俗文化基本知识,对于我们更深切地体味民俗习惯的意义及其形成的原因,促进我们的交际生活,是很有裨益的。
 
  中国民俗文化 - 什么是民俗
 
  “民俗”一词,是近代才出现的词。在我国古代将民俗称为“风俗”、“民风”、“习俗”等。孔子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一礼”。古籍《乐论》中则说:“心气和洽,则风俗齐一”。民俗是民间风尚习俗的简称。具体而言,风与俗又有不同含义。《汉书》中说:“上之所化为风,下之所化为俗”。“上之所化”是指由上而下的教化,有一种推广的力量,所以叫风,是说它象风一样,遍布四方。“下之所化”,指下层人民用以自我教化的东西,它在民间为人人所习,所以叫俗。
 
  民俗一词在国外和我国现代学术界曾有过多种称呼。从我国情形看,“民俗”应理解为“民间的风尚习俗”。这是为当前学术界所普遍承认的。“民间的风俗”,即民俗,突出了“民”字,表明其习俗现象是属于民的。既为民间所创造,又为民间所通行和传习。因为民间习俗和一些来自官方、上层人物、统治阶级的生活习俗,是有很大差别的。民间习俗的“民间”二字必不可少。它表明民俗作为民俗学研究的对象,主要的方面是民间的习俗,而不是贵族的习俗。另一方面,民俗的另一要义是习,即传承习惯。凡一种事象成为民俗现象,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即人们的共同传承。它在群众生活中被人们反复遵照,无止境地重复出现。没有沿习和传承,也不能成为民俗。
 
  概括起来,民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和行为);它以有规律性的活动约束人们的行为和思想,这种约束力不依靠法律,不依靠史书,也不依靠科学的论证,而是依靠习惯势力,传袭力量和心理信仰。由此,维持民俗传承的三要素是:心理信仰、传袭力量,习惯势力。这个三要素共同形成民俗约束力的基础。
 
  应当注意民俗中也有良俗和陋俗的区别。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习俗,而反对、改革各种愚味的习俗。尤其在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只有发扬良俗、改革陋俗,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中国民俗文化 - 民俗的分类
 
  自从民俗作为一门科学而得到研究以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有不少学者对民俗作了各种不同的分类。
 
  从大的范围来看,民俗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物质生活习俗、精神生活习俗和社会生活习俗。日本学者把民间习俗分为三类:有形文化(行为传承)、口头传承(靠耳听的语言艺术)和信仰传承(心意现象,包括民间各种祈咒、禁忌、占卜、妖灵等)。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大致有下列十二类民俗事象:
 
  (1)巫术民俗
 
  指利用虚构的“超自然”力量来实现某种愿望的法力。我国古代巫术很盛行。后世的门神,最早就是作为避邪出现的,这是巫术常用的手段。
 
  (2)信仰民俗
 
  它侧重于信仰观念,并且有崇拜心理。例如古人对日神、月神的崇拜,即是信仰习俗的结果。清朝时,北京的坤宇宫还有祭日、祭月的仪式,并在京城东西设有日坛和月坛,就是今日的日坛公园和月坛公园。
 
  (3)服饰民俗
 
  服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表现。由于时代习尚、民族风气、地方色彩,以及民族气质、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服饰习俗的差异和变化。服饰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反映着时代的风尚和民众的心理倾向以及时代的政治色彩。
 
  (4)饮食民俗
 
  包括饮和食两个方面的习俗。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主、副食之分,而且同节日岁时关系密切。正月十五吃元宵、八月十五吃月饼、九月九喝菊花酒,为人人所熟知。而且各民族、各地区的饮食都各具特点。在饮食方法的习惯上,有的用筷子,有的用刀勺,甚至有手扒、手抓。有的习惯吃碎肉,有的吃整肉。
 
  (5)居住民俗
 
  我国各民族居住习惯也各个不同。蒙古族习惯住蒙古包,苗族习惯住吊脚楼。而平房是最通行的一种居住形式。北京的四合院是很有特色的一种居住形式。另外在筑建住房,还有先地、选材、选日、立柱、落成祝贺等每个环节,都各有其习俗。
 
  (6)制度民俗
 
  指社会或家庭中具有持久性得一种社会惯例。
 
  (7)生产民俗
 
  指狩猎生产、农业生产、手工艺生产等生产活动传行的习俗。
 
  (8)岁时节令民俗
 
  指岁时节令所遵循的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乞巧节(七月七)、重阳节、傣族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都有各种各样的习俗活动。
 
  (9)人生礼仪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礼仪和人生礼俗。民间礼仪是社会交际的礼节。迎来送往,宴请接风,日常见面,都有礼节。人生礼俗是指贯穿于人一生的生死婚丧整个过程的礼俗。包括生育习俗、成年礼、婚娶嫁俗、生日祝寿、死丧葬礼及祭祖等。
 
  (10)商业贸易习俗
 
  是商业活动中传行、遵循的习俗。如店铺开市礼,店铺的招牌与幌子,都是一种重要的民俗现象。
 
  (11)民间文艺
 
  文艺民俗主要是世代相传的民间口承文艺,即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史诗、笑话、谜语,以及民间舞蹈、民间曲艺等。
 
  (12)民间游艺民俗
 
  包括竞技、游艺、游戏、体育、工艺等。它常常出现在民间的庙会、集市上。
 
  以上几类,并不包括民俗的全部。随着研究的深入,医药民俗、教育民俗、社交民俗、宗教民俗,也进入民俗研究的行列中。可以说,民俗的范围是无限广阔的。
 
  
  • 上一篇:【建宁民俗馆】门票
  • 下一篇:山东安丘青云山民俗游乐园 国家首批AAA级旅游景区
  •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