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发布文章禁止使用领导人实名! | 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美文 > 时事杂谈 > 文章内容

张卫斌:媒体和记者应为失实报道担责

作者:心扉美文 来源: www.xfmw.cn 时间: 2013-11-20 阅读: 在线投稿

    “太恐怖,雾霾能使鲜红色的肺6天就变黑,若形成黑肺,逆转几无可能。”昨天,一则触目惊心的新闻在网上引发热议,让谈PM2.5色变的公众又一次陷入恐慌。昨天下午,该报道中的项目负责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宋伟民教授对新京报记者称,该报道中的描述与事实不符,其本人没有接受过相关采访,也从未说过“若形成黑肺,逆转几无可能”的言论。另有专家表示,公众不必恐慌,针对老鼠的实验效果不能直接移植到人类身上。(11月19日 新京报)

    笔者在百度上查找原报道发现,这篇骇人听闻的不实报道中,“郑重其事”声称“药物效果明显”,并列举了两款川贝枇杷膏和枇杷露,“对PM2.5引起的呼吸道毒作用均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报道中,还有广州某药业公司总工卢某的表述:“本次研究作为药效学的研究方法具备权威说服力”。由此不难看出,这篇扰乱公共秩序的报道,名为科学实验,实为药品推销广告。

    既然新闻报道与药品广告沾上了边,公众就有理由怀疑这条“新闻”背后的利益交换。试问:掉进钱眼里的新闻记者和新闻媒体还能指望其坚守职业底线吗?

    前不久,《新快报》记者陈永洲收钱发表失实报道事件,引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高度关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有关负责人就《新快报》陈永洲案件查处情况发表谈话,要求全国新闻单位和新闻记者吸取教训,要求各地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依法查处新闻敲诈和有偿新闻等问题。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新快报》记者陈永洲违法违规问题影响恶劣,严重损害了媒体公信力和新闻记者的社会形象,新闻单位和媒体记者本应举一反三,认真吸取深刻教训,筑牢法律底线、恪守职业操守,自觉维护新闻记者的社会形象。令人遗憾的是,不实报道再次被铺天盖地的转载。

    社会责任是记者赢得尊敬、媒体赢得市场的关键,公信力是媒体赖以生存的无形资产。然而,现在有少数记者和媒体的表现差强人意。主要表现为,一是虚假新闻、失实报道不断;二是娱乐无底线,热衷于炒作“三俗”新闻;三是片面解读、恶意扭曲中央精神,完全忘了媒体和记者的社会责任,丧失了媒体的基本立场。

    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然而,不要忘记,媒体记者和媒体所拥有的权力和其他任何权力一样,都必须加强自律,同时也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媒体和记者一旦忘记了社会担当,甚至靠刊发虚假新闻敛财,靠“三俗”新闻赚点击率,其结局必然会被公众无情抛弃。

    虚假新闻屡禁不止,与少数新闻单位和新闻记者缺乏社会责任、丧失职业操守有关,也与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查处不力有关,相关法律条规形同虚设。以今年相继爆出的虚假报道为例,除了《新快报》记者陈永洲被绳之以法外,根本就没有新闻单位和新闻记者为虚假报道担责,有些媒体甚至连一句道歉都没有。发布虚假报道的新闻单位毫发无损,撰写不实报道的新闻记者安然无恙,如此“宽松”的环境之下,怎么可能杜绝虚假报道和有偿新闻?【星辰在线网友  张卫斌】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稿源:星辰在线)
(作者:张卫斌)
(编辑:方筱 )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
TAG:

  • 上一篇:周靖国:银行卡变身门禁卡都方便了谁?
  • 下一篇:周靖国:张艺谋“超生游击队”是大片
  •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