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发布文章禁止使用领导人实名! | 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美文 > 生活百科 > 文章内容

小小说的人物塑造

作者:心扉美文 来源: www.xfmw.cn 时间: 2014-08-08 阅读: 在线投稿

  ?有时侯我会感到心虚。平时,我的阅读的兴趣(关注点)集中在小说,然而当有朋友问我最近读了哪些小说时,我却只能简单地报出几个作家的名字,有时侯连小说的题目我都记不全、记不清;至于让我说出那篇小说都写了哪些人物,人物的名字、身份、彼此的关系等等,我则是经常支支吾吾的。我为此曾深深愧疚和自责过。我以为那是因为我的阅读不够专心和细致的缘故,后来我发现,原因并非如此简单。我承认自己在读一篇小说的时候思想会开小差、会想其他的和文本无关的事情——这种情况完全可以理解;但更重要的不是这个。一如李建军在《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一书中所提到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现代的新潮小说的一个共同倾向,是不再以人物为中心来结构小说”,“这样做的结果是当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常常面目模糊不清,给读者留不下印象”。我认为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
 ??这种现象,在小小说界显然更为严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是小小说的强项,很多人把它归结于小小说的有限的篇幅,我们也由此很少在小小说里看到一个饱满的、有血有肉的、立体的人物。相反,平面、模糊、呆板、模式化等等单调的形象是我们常见的。更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总不缺少为自己寻找借口的脱辞——我就很少听过,有哪一个写作者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刻画不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的个人原因,比如说是不是自己在构思和创作时过于草率,甚至抱有游戏心态?!再比如说,自身是不是还需要经验(阅历和阅读、观察和思考等)的积累等等。都没有!面对自身的不足,很多人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而即使意识到了,也鲜有人敢于承认。也是,当着众人的面承认自己的不足,这似乎不是中国人乐于做的事情。
  ??
 ??像在本期《小小说选刊》(2005年第15期)中,有不少作品写的都是女性。她们有的生活在都市里,比如何立伟的《细武》中的细武和秦俑的《分手定律》中的苏小鱼和“我”、有的来自乡村,像陈永林的《湖祭》中的菊菊;还有的,芦芙荭《小样儿》中的女孩始终守护着爱的纯洁理想(也是传统的)而最终得到的却是失望、胡焱的《跑》中的女孩似乎显得机灵了些,她能够在两个男人之间作出理想的选择等等。然而,即使有这么多的作家作品同时写到了女性,这些女性给人的感觉也是面目模糊、平面化和大众化的,在她们中间,没有一个人的性格是鲜活和立体的,而更多的是,作家们只是把她们等同于“物”一般使用,我们听不见她们的欢笑和哭泣,感觉不到她们的爱恨情仇,细武的堕落、苏小鱼对朋友的横刀夺爱、女孩的看似崇高的理性选择(这其实是作者胡焱对主题的刻意升华)等等,都只是作家们笔下的“道具”一样的摆设,不存在任何的独立的个体价值;虽然陈永林笔下的菊菊和芦芙荭笔下的女孩能够为了梦想而坚持着,但他们的内心也受到了作者们的忽略和漠视。至于王丽萍的《女人二题》中的女人则成了男人们的陪衬,我倒觉得作者倒不如把题目换成“男人二题”更为合适。显然,一部(篇)好的小说是离不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的,伍尔芙在《论小说与小说家》一文中援引贝内特的话说,“优秀小说的基础就是人物塑造,此外再没有别的什么东西……风格是有价值的,情节是有价值的,观点的新颖独创是有价值的,但是,他们中间没有项像塑造令人心腹的人物那样有价值”。
  ??
??我并无意苛求当代的小小说作家能够为读者、为后世塑造出像林黛玉、阿Q那样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我只是认为,20多年来的当代小小说创作,已经存在着不断重复和模仿的严重问题,此时如果没能及时寻找到新的、行之有效的突破点,那样的文学创作存在的意义是值得怀疑的,并且是危险的。我在阅读2004年和2005年上半年《小小说选刊》和《微型小说选刊》两本中国小小说界权威刊物的时候,这种感觉尤其的强烈。
  ??
??我为此而担忧。
  ??  ??
  赵各庄——不达拉
  2005.8.12

  • 上一篇:“‘小小说’写作”教学实录
  • 下一篇:小小说评论,你怎么如此尴尬
  •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