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发布文章禁止使用领导人实名! | 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美文 > 人文天地 > 文章内容

藏家谈名人手迹拍卖:收信行家终成旁观者[图](3)

作者:心扉美文 来源: www.xfmw.cn 时间: 2014-01-23 阅读: 在线投稿

  收藏信札的终极目的只能是喜欢、做研究。我有个习惯,把那些藏品置于床尾,每晚抵足而睡。收藏的一万多件信札里还有八千多件没做整理。2009年出过一本名为《碎锦零笺》的书,被三联评为年度畅销书,我会尽量将它们也写成畅销书。今后实在写不动书了,就建个名人书信博物馆,将藏品展示给喜欢的爱好者。

  一些信件完全可以颠覆人们曾经的认识。比如,我收藏的田汉一封检讨里就谈到很多鲜为人知的东西,他曾与毛泽东、蔡和森是同学,老师徐特立分别给他们做过类似命运推定的评价,不少言辞从未见诸任何史册。

  尽管不少人认为不该披露钱锺书对杨宪益批评的信件,但在信件里臧否人物原本就司空见惯。比如,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是著名美学家和美术史家,与宗白华齐名。可陈梦家就看不起他,认为他根本不懂画,他家里挂的画很丑陋,对家具也不懂。这些对某个人的不同评价是可以为历史提供旁证的。

  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观点

  关乎隐私的信札不一定非得上拍

  在拓晓堂看来,名人信札似乎先天性就陷入一个悖论之中。他将信札分为两类,应酬性质、由下往上的通信一般没啥大价值,写的报告、文件都是谈功不谈过,给领导写信也是一笔一划,唯恐不敬,“难逃拍马屁的嫌疑”;另一种是友朋之间的通信,要随意得多,真实流露对事物或某人的看法,陈独秀的信札就比他写的对联要更为珍贵。想看哪一种自然一目了然。“不过,很可惜,适宜公开的往往是前者,后者却由于私密性,而在传播、易手时多有顾忌。”

  身为“钱学”研究者的谢泳对钱锺书那批书信是颇为期待的,“它对学术研究肯定有益处,同时,从还原一个人的真面目角度看,也不应该只停留在公开发表过的著作上。它有一个合理使用的问题。”他解释说,名人书信属私人物件不假,但也有“公”的一面,只是在何种场合,如何挖掘这层价值,需要慎重。

  资深书信藏家方继孝如今已拥有名人信札近万件,据了解,故宫也才只有四万多件。“涉及书信作者隐私或家人不愿公开内容的书信,完全可以静悄悄地流转、使用。”他说,早在拍卖这种西方交易模式进入中国前,先祖们的书信就一直在有序流转。他认为,即便当事人尚健在,也不影响流转。方继孝支招说:其一,信件持有者可以直接找到相关博物馆、研究机构进行捐赠,现阶段绝大多数文化机构还是可以有偿回购的;其二,私底下和圈内的民间藏家交换或买卖。即便还是觉得拍卖划算,也可以对上拍内容做些遮掩,除非你是有意以此为噱头,赚取眼球和金钱。本报记者 陈涛 王国强

  • 上一篇:倪萍:明星玩书画是好事画画时我就是个“疯子”
  • 下一篇:《功甫帖》真伪之争是“照妖镜”还是“试金石”?
  •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