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发布文章禁止使用领导人实名! | 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美文 > 杂文随笔 > 文章内容

北京,北京,我的家

作者:落叶 来源: www.xfmw.cn 时间: 2015-12-25 阅读: 在线投稿

北京的景象每周都在变化,北京的道路每天都在延伸。大大小小的工地,紧张繁忙的施工现场,是北京快速发展节奏的缩影。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老北京人心中,也有自己的北京故事。在城市建设与改造过程中,每一个北京人的命运也发生变化。时光流转,城市变迁的背后,不变的是每一个老北京人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家记忆。

小杂院的记忆

张先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从小在北京长大,一家三代人都生活在皇城根底下。

“现在年轻人比我们当时幸福多了,”现在提起胡同小杂院的生活,张先生感慨道,“还记得小时候住在小杂院里的时候,都是好几户挤在一个小院里,虽然邻里关系处得还可以,但是一家人挤在不到30平米的小平房里,还是有诸多不方便。”

“一家五口人挤在一起,房子不够住不说,去厕所要走200多米。”张先生回忆道,随着兄弟姐妹逐渐长大,房子问题更加突出,“现在年轻人买不起房还可以租房,那时候,想租房都没地方租。”

上世纪80年代北京危房改造工程,使大片位于市内的平房区变为平坦的大道和美丽的街心花园。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使老北京人的生活品质明显提高。按照政策规定,张先生一家在朝阳分了三套福利房。除了父母和哥哥外,已经结婚的张先生在东三环外分了一套两居室的带独立洗手间的房子。

第一次买房跑工地

随着工作稳定和孩子出生,有了一定积蓄的张先生开始筹划着买房。

谈起第一次买房时的经历,张先生至今记忆深刻。“在那个单位分房制的年代,北京人很少会考虑买商品房。随着孩子出生,房子明显感到不够住,再加上当时出台政策,我决定与其等单位的分房,不如去买商品房。”

1998年,《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正式发布。这份后来被看作房改纲领的“23号文件”,正式开启了以“取消福利分房,实现居民住宅货币化、私有化”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

不等单位分房,而是选择买商品房,张先生这一想法在当时遭到家人反对,“2003年左右北京三环附近的新房每平米也就几千块,但当时一个月工资才几百,买房压力也大啊。”张先生表示,“当时看到房价已经开始上涨,特别是2001年以后,房价涨幅加快,所以还是说服家人抓紧买一套。”

张先生第一次出手买房是2003年,用的是笨功夫,死跑工地,甚至还上过房顶看水泥怎么浇灌,足足跑了半年。最后,张先生选中海淀区学院路附近的一个楼盘。“当时这一片工地,楼正盖着,但是项目周边高校、中小学多,不仅文化气氛好,孩子上学也方便,所以一咬牙,以每平米5000多单价买了一套100多平米的三居。”

“为了这套房子,当时把家里的积蓄都拿出来了,还借了亲戚朋友不少钱,当时真的是顶着压力,谁知歪打正着,后来房价一路上涨,看看,现在涨到近7万块一平方米了。”张先生笑道,“现在不少人夸我有先见之明,其实也都是直觉,为了孩子,也为了改善居住条件。”

难忘的北京味道

随着北京房价过去十年一路上涨,离谱的价格也让张先生这位老北京越来越看不懂,“听说现在连丰台区新房都上10万了,谁能想到啊。”张先生感慨。

同样让张先生等老北京人预想不到的还有城市的发展,很多老北京人的记忆里,“过了西单就像出了城”“到了西直门外那就绝对是城外”是经典的记忆,而今显然已经是时过境迁,无论是北京人还是在北京工作生活的外来人口,都基本均衡地生活在距离原本城市中心越来越遥远的天际线下。

北京市统计局早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心城区人口聚集程度有所降低,常住人口呈现出向郊区集聚的趋势。北京市目前的人居特点是环路人口分布呈圈层向外拓展,即由二、三环内向四环外聚集,其中,四环至六环间聚集了941万人,占43.8%;五环以外1098万人,占51.1%。常住外来人口与常住人口在环路分布情况基本一致,且向外拓展聚集的特点更加突出,五环以外422.5万人,占51.6%。

已经退休的张先生正在把家搬得更远。2012年,张先生在海南买了一套两居室,每年冬季,他总会抽时间到海南住一两个月,海南的清新空气,是吸引他的最大原因。张先生表示,“从买第一套房起,就没想过通过买房赚钱投资,买海南房也一样,就是想找个环境好、空气好的地方钓钓鱼,安享晚年,知足常乐。”

不过,在张先生心里,老北京的味道是永远难以割舍的,“最忘不了的还是陪伴我们长大的老北京小吃,现在一见驴打滚、焦圈、豆汁儿就满心欢喜,那朴实得像家中炊烟般的味道。”

  • 上一篇:别让迷信风水成官员权力变通暗道
  • 下一篇:谷歌杀死了孩子们的圣诞老人吗
  •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