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发布文章禁止使用领导人实名! | 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美文 > 时事杂谈 > 文章内容

李劭强:舆论习惯性站队在意的不是真相|舆论

作者:心扉美文 来源: www.xfmw.cn 时间: 2015-07-22 阅读: 在线投稿

  李劭强《中国青年报》(2015年07月22日02版)

  排长队、拎鸡蛋、喝米酒、相拥涕泣……日前,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火了,原因是他在赣州离任前,得到了上千人的送别。针对网友的关注,多名送别者告诉南都记者,送别是他们得知史文清离开时间后自发组织的,目的是表示感谢。(《南方都市报》7月21日)

  很多时候,官员成为舆论热点,意味着一种风险。因为,信息存在选择性解读,新闻报道存在逆反效应。这是传播过程中,受众主体性的表现。所以,很多官员宁愿低调,宁愿默默无闻,也不愿在镜头前抛头露脸,更不喜欢在媒体上表露个性。他们知道,稍不留神,一则正面报道就可能成为舆论质疑的焦点,一个正面形象可能成为舆论调侃的对象。这种对媒体的紧张,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舆论情绪化反应的紧张。面对选择性解读时,官员们通常束手无策、进退维谷。

  “千人送别”的场景,引起了舆论的选择性解读。虽然,有图有现场,但公众解读依然多样:有人将其解读为鱼水情深,依依不舍;也有人解读为刻意组织,现场表演。这种反差恰恰是舆论领域的常见现象: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先站队,先亮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不对现象作深入分析。至于真相是什么,判断是否严谨,人们并不在意,他们在意的是:我站队了。

  任何事情都可以质疑,质疑是人们获得真相的最好途径,质疑也是一种沟通,有助于形成共识。但是,质疑的前提是实事求是,是全面占有信息,如果没有可靠的依据,只凭感觉去质疑,就会成为怀疑一切的虚无主义——任何事情都是假的,所谓真相不过是假象。而质疑的行为也会成为个体表现自己的一个捷径——只要怀疑一切,不相信一切,就似乎可以表现出独立思考的一面。结果,不应该产生分歧的地方产生了分歧,不应该站队的地方出现了站队。

  不仅是官员新闻会引起习惯性站队,任何一个公共话题都可能如此。典型案例莫过于之前关于判人贩死刑的讨论。此微信话题一出,一些人就匆忙站队,把问题引申到是否应该废除死刑:一方认为就该判死刑,不判死刑不足以平民愤;一方认为支持判死刑者意气用事,其思维幼稚不值一驳。在站队过程中,原本严肃的话题反而被搁置,人们最想做的不是深入分析这个话题,而是压倒对方,以显示自己的良心、思维和优越感。当站队时,人们最在意的是,自己的观点是否是胜利的一方,而不是真相是什么,观点是否立得住脚。

(原标题:舆论习惯性站队在意的不是真相)

  • 上一篇:宋方敏:国企改革莫忘“制度自信”|国企
  • 下一篇:屈正州:别给警察依法用枪太大压力|警察|枪支|民警
  •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