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发布文章禁止使用领导人实名! | 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美文 > 人文天地 > 文章内容

马蹄沟的历史(2)

作者:心扉美文 来源: www.xfmw.cn 时间: 2014-06-29 阅读: 在线投稿

    月台钟声  月台寺位于镇东侧,姜家崖与寺沟交汇处。月台寺建于何朝何代,已无从考证。相传,月台寺曾是镇周围规模最大的寺庙,寺中僧人众多,寺内晨钟暮鼓,响彻方圆十余里。据《绥德县志》载,宣统3年(1911)年秋,在武昌起义的鼓舞下,绥德州西川400多名哥老会成员及农民群众聚会,推选镇人钟毓秀、栾茂升为首领,酝酿去绥德夺取知州的大印,推翻谢世瑄的统治。1912年1月1日,钟、栾二人带领400余名哥老会众和盐工等,身穿白衣,手执大刀、红缨枪,晨钟响后,由月台寺出发,去绥德州夺印。虽夺印未获成功,但其行动威震绥州。此后,月台钟声便成镇上一景。遗憾的是,四十年代红军驻扎马蹄沟期间和以后修307国道时,月台寺被彻底拆除。

商贸重镇

    马蹄沟成为县内外商贸集散重镇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极大的关系。境内位于子洲县中部,居大理河、砖庙沟、小河沟三河与大理河交汇的中间地段,为夏绥大道之要地,是境内外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又镇上盛产小盐、煤炭等,这些都是形成商贸重镇的重要条件。

    三皇峁,位于镇东2.5公里的小河沟与大理河的交汇处,宋设山寨曰印山寨(颖山),明代在山上建三皇庙,人们便称此地为三皇峁,清时数易其名但不能广传。三皇峁何时成为镇内商贸集散要地,还有待考证。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山寨下的街道上商贾云集、店铺林立,逢四、九是传统的固定集会日。光绪年间,三皇峁已“列市肆,惠贾通商”,和绥德州内的双湖峪、薛家峁、四十铺、田庄、刘郭二川、定仙焉、辛店一起被称为八小集镇。民国8年(1919)7月8日,一场大暴雨,大理河水骤涨,三皇峁集市俱没,河道改北部。从此,三皇峁这一商贸集散要地逐步走上衰落。

    姜家崖,位于镇东侧,民国8年大水推川后,三皇峁集市已无法满足商货交易的需求。民国十年,姜家崖开设了集市,逢五、十为固定集会日,此后,姜家崖集市基本取代了三皇峁集市。民国25年(1936),镇人栾正德逢一、六在马蹄沟用米粥广招商客,于是姜家崖集市便移在了马蹄沟街上。

    马蹄沟从1936年成为周围商货集散重镇以来,逢一、六为固定集会日,逢集会日,基本形成牲畜、粮食、农副产品、盐、煤和街道两侧的商业店铺买卖交易市场,和双湖峪、周家硷、老君殿并列成为县内四大集镇。至今,镇上仍流传着“前街银匠冷锤针,后街铁匠冒火星;张家的麻花脆格嘣嘣,吴家的油饼千层层,酒坊的烧酒十里香,丁字路口的小盐发亮光”的顺口名句。可见镇上生意的热闹红火。镇上出产的小盐、卤冰、小杂粮等远销省内外,生意兴隆,冠甲一方。今天,镇党委、政府抓小城镇建设,在以“大川带动两翼(大川:指大理河;两翼:指小河沟、砖庙沟)”的发展思路的指导下,种植养殖两手抓,逐步走“一村一品”的发展的路子。

文化大镇

    马蹄沟在子洲县内以至陕北地区是一个有影响的文化大镇,历史上,前辈们有重文崇武之风,私塾公学遍布城乡,人才辈出,代不乏人。清同治之年道光绪33年,已知中榜及弟的有进士2名,武举1名,贡生、秀才18名。较有影响的是光绪末年镇人栾茂升的7名弟子同时中秀才,一时在陕北传为佳话。境内至今有“栾家渠的先生,姜家崖的私塾”之说。据《绥德乡士志》记载:光绪32年(1906年),绥德知州张铭坤“设初等一堂在本镇”,这是有史记载的官办学堂。之前,境内私塾有10余家之多。据《榆林中学校史稿》记载:1930年至1934年间,该校共有教师12人,其中3人为马蹄沟籍。这期间,马蹄沟的另2名教师在榆林职中任教,同时还有在榆林、延安地区担任教师的马蹄沟籍人。据记载,走向全国各地区的马蹄沟籍人有:王扶之,乌鲁木齐大军区副司令员;徐登仑,曾任西北局供销管理处主任;杨达,曾任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王世玉,曾任陕西省税务局局长;霍仰山,曾任甘肃省文化厅厅长;曹廷甫,曾任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丁志勇,曾任公安局副局长;栾世伟,曾任成都地质学院党委书记;徐泽岐,曾任西安重型机械厂厂长;李安芝,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地区专员,杜修章,曾任东北军区78师师长;张昭,曾任解放军总参59研究所政委;刘嘉瑞,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天主教委员会副主任;张怀贵,曾任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柴渥民,曾任石河子军区副司令员;曹廷玉、吴秀峰,曾任榆林地区行署副专员;王汉昌,曾任榆林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袁升山,曾任宝鸡市人民法院院长;曹虎,曾任汉中市公安局局长;以及驻外使节杨灿、著名律师袁野、书法家艾克奇、经济学家曹岗、留美博士栾生文、民间歌手梁尚毓、石雕艺术家杨继高等等。除上述人员外,马蹄沟籍人在境内境外获副高级以上职称或担任副处长以上职务者约有200余人。三、四十年代,毛主席转战陕北时期,中央保育园、地方小学在本镇开办,为后来文化教育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七八十年代,本镇有小学50多所,初级中学10余所,马蹄沟学校在七十年代初还附设民办高中班。

    鲁艺工作团马蹄沟采风 1943年12月,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鲁艺工作团”一行,王大化、华君武、张水华、贺敬之、于蓝、张平、唐荣枚、张鲁、马可、刘炽、时乐蒙、王元方、丁毅、韩冰、王家乙、林侬、陈克、关松筠、吴梦滨、桑夫、祈春、熊塞声、欧阳如秋、王岚、何洛、蒋玉衡、黄准、李焕之、李刚、关鹤童、孟波、加洛、陈因、彭英、计桂森、公木、陈凡等42人,由张庚任团长,田方任副团长,来到本境闹秧歌、采风。在马蹄沟前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工作团的成员们不仅把延安新秧歌的舞蹈艺术传授给了十里盐湾的人民群众,还学习民间艺术,辅导马蹄沟的文艺积极分子,结合古老的陕北大秧歌,排练出了新的秧歌场子和动作,第一次举起了镰刀和斧头。张水华、王大化、贺敬之、马可四人深入到山村,以赵家坪朱永山为原型,创作了大型秧歌剧《周子山》。诗人公木,在采风中写了许多赞美和歌颂十里盐湾工人战天斗地跟着共产党走的秧歌词和诗歌,全国解放后结集以《十里盐湾》出版。

  • 上一篇:子洲县志鉴概况
  • 下一篇:人文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区别
  •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