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发布文章禁止使用领导人实名! | 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美文 > 生活百科 > 文章内容

关于《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探索与思考

作者:心扉美文 来源: www.xfmw.cn 时间: 2014-06-25 阅读: 在线投稿

  从“四面八方”着手教学外国小说

  泽国中学     徐玲巧

  领略人格

  细细读完《外国小说欣赏》,回想文本激动不已。小说中出人意料的故事还在心间萦绕,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还在眼前晃动,一幅幅诗一样美丽的画卷还在眼前精彩,一句句新奇又哲理的言语还在拨动心弦。可是《外国小说欣赏》进入课堂不久,关于它的教学方法众说纷纭,而且大多为指导性意见或经验之谈,不足以影响与引导他人的教学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又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如何处理这本选修教材,成为施教成败的关键。

  一、追踪情节线索

  入选教材的外国小说大多腾挪跌宕,一波三折,凭情节取胜。学生熟悉的《变色龙》《项链》等均是以情节引人的例子,《外国小说欣赏》中的篇目也不例外。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透过线索上的“山形水迹”理清小说情节是感知文本的第一步,也是吸引学生的重要方法。教学时抓住情节,就是提了纲,挈了领,可以形成教学链。

  1、情节草图入文。

  教材中的小说篇幅长,课堂无法完成文本阅读,需要学生自主经营,提前预习。笔者以画“情节草图”为入文的主要手段。要求学生画出的“情节草图”能看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能体现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等三要素,并附有一句读后的感想。教师批改后,上课时点评,展示优秀画面,分出等次。笔者在教学《桥边的老人》与《墙上的斑点》时,学生还有些惶惑。到第二单元后,学生兴趣渐浓,许多学生都认为“外国小说很有意思”。

  外国小说中的人名、描写的场景均有陌生感,学生阅读后如果感觉不到乐趣,找不到动情点,会渐渐丧失探索的欲望。魏书生以“语文知识树”激发学生的兴趣,外国小说教学也可借鉴一二。从实际操作来看,半学期的外国小说欣赏,学生兴趣一直在高涨,此法值得尝试。

  2、模拟技法出文。

  教材中的小说一篇一技法,精彩纷呈。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伍尔夫的“意识流手法”、保罗·戈埃罗的“象征手法”、欧·亨利式的结尾、以及“摇摆术”“谎诞手法”等等,让人目不暇接。教学时,如徒步于金庸笔下的桃花鸟,一路优美景色,却没有可靠的出路好走,稍不注意,就会落入歧途,或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给学生徒留一些枯燥的概念,体会不到作者创作的意图与技法的高妙。鉴于此,每教完一个单元,就让学生仿照一种技法创作一短篇小说,并把好的小说推荐到学校网站发表。

  孔子以为教学时应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叶圣陶先生也认为“教材只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从不少学生积极借阅外国小说,主动采用意识流手法创作小说,运用“摇摆术”编辑班级故事等现象来看,这种方法激活了学生的写作动机,完成了语文历程,有效性高。如果说模仿也是一种创造,此法也算得上获取“创造快乐”的妙方之一。

  二、欣赏语言之花

  1、指导文中探“宝”。

  2、点评精彩语句。

  3、仿写动人片段。

  外国小说中的精美语段甚众。比如《牲畜林》中的一段段景物描写,《安东诺夫卡苹果》中的“果园夜色”的那些描写。又比如《炮兽》中“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你可以驯服一只恶狗,吓唬一头牡牛,诱骗一条蟒蛇,威胁一只老虎,软化一只狮子”等。会欣赏这些语段却不能化用到自己的言语之中,如同有米不会下锅,有蛋孵不出鸡,拿着金碗去讨饭。体现不出“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无法“提高语文素养”,远离了语文教学目标。

  有人说仿写是提高语言水平的最好办法,笔者也有同感。在教学中,列出优美句子或段落,让学生仿写,常出现有趣的句子。比如学生随笔中出现的“这个美丽的微小昆虫有蝴蝶的勤劳,苍蝇的重量,蚊子的声音,螳螂的迅速。”“你可以打死一只苍蝇,追赶一只蝴蝶,逮住一只蜻蜓,拍死一只蚊子,可是对这样一个勤劳的战士——一只带着刺的蜜蜂——却没有办法。”学生表现出来的热情证明,文本已从学生口头走到学生心灵,他们已接受了外国小说。新课标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好心态,学会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流派的文化”,此法或许有所体现。

  三、探究意境空间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外国小说欣赏》里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其境意之美,毫不逊色于中国古诗词所创设的意境美。基于此种感受,教学中做了一些探索。

  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将小说整理成诗。或从人物入手,或从景物入手,或整篇,或一段,力求体现小说内容。比如《清兵卫与葫芦》一文,有的学生以《清兵卫》为题,抄写文中清兵卫的动作成诗;有的以《清兵卫和父亲》为题,寻找文中的矛盾句成诗;有的以《葫芦》为题,寻找有关描写葫芦的句子成诗。读书是灵魂的壮游,诗歌是行囊中的金子。这样做不仅拉近了学生与作品的距离,还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热情。

  2、对比诗境。

  学生吸啜文中词句编成的诗歌表现出来的诗意,往往具中国诗的美感。比如依据《牲畜林》开头两段化成的诗《扫荡的日子》:“扫荡的日子/树林无扫荡/小姑娘抱着大鹅/老太婆牵着山羊/母牛大腹便便/小牛摇摇晃晃/骡子边走边啃树皮/猪鼻子扎满了栗子壳/母鸡树上卧/松鼠吱吱叫/一群逃难的人啊/为什么往树林里跑。”

  四、领略人格魅力

  教育哲学泰斗马丁·布贝尔以为:“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教育者的最大的任务则在帮助塑造人的品格。”陶行知先生也有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教学还承担有人格教育重任。《外国小说欣赏》许多人物形象,闪着人格光亮,其人格魅力可以穿越时空,感动莘莘学子,影响学生人格。如何让人物形象步入学生心灵,值得认真玩味与探索。

  1、研究作者人格。

  作品如人品,文有多高,人品也多有高。作者的生活经历、内心世界往往于作品中悄然流露。对作者人格的探究会降低理解作品的难度。教学时笔者对作者的介绍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引导学生研究作者的人生历程,让学生从学校“开放式上图书馆”(图书摆放在每间教室门口)上寻找作者传记或者介绍性文章,要求学生写出作者一个动人故事,上传至网站或制成课件在课堂上交流。学生和作者的距离近了,对本文的理解也轻松,对文章的分析也常有出人意料到的见解。“功夫在诗外”,学生的灵魂会获得砥砺,生命也会得到洗礼。

  2、点评小说人物。

  《桥边的老人》中憨厚善良的老人,《炮兽》中沉着冷静、刚毅坚定的神秘乘客,《安东诺夫卡苹果》中贵族气度的姑母,《丹柯》中燃烧自己心脏照亮他人的丹柯,《炼金术士》中追梦的少年 ……每一篇小说中的主人公都能给读者带来感动或思考。欣赏这些人物,为这些人物喝彩,自然也是教学的重点。教学中,笔者从央视给感动中国人物写颁奖词中得到启发,也让学生研究小说中的人物,分析他们性格,找准动感点,学写颁奖词,感悟人格的力量,欣赏心灵之美。语文的光亮在于寻找言语的韵味,人格的培养在于拨动学生的灵魂。雅思贝尔也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追求灵魂和情感”。点评小说人物,可以安顿自我,可让人物的灵魂与学生的生命融为一体,埋下人格的种子。

  

  • 上一篇:网络小说欣赏与批评
  • 下一篇:如何欣赏和评论短篇小说
  •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