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发布文章禁止使用领导人实名! | 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美文 > 杂文随笔 > 文章内容

[转载]每日一读陶杰先生杂文

作者:心扉美文 来源: www.xfmw.cn 时间: 2013-12-02 阅读: 在线投稿

我们做保健品的,除了产品保证是好的,做广告宣传是非常重要

原文地址:每日一读 陶杰先生杂文作者:DavidGao

中国为什么无法建立品牌?

陶杰  2006-10-05 

    今日中国,北京上海的「小资」圈子夸夸其谈,最流行的一个名词,叫做「打造中国品牌」。
    打造中国品牌?没有一句话比这句豪言更加虚妄。一个品牌的形成,像可口可乐和迪斯尼,要有内涵创意的「里子」和设计包装的「面子」。中国人最讲面子,但中国的货品,先不说冒牌抄袭的假劣货充斥,只论市场形象,那张脸皮,就没有什么令人惊艳之处,许多甚至见不得人。

    就拿中国今日引以为傲的「海尔电器」来说吧。海尔是中国最顶尖的外销品牌,背后以中国廉价劳工的血汗,出产的电器,由冰箱到多士炉,填补了七十年代的日本货,迅速打进了海外市场。

    然而「海尔」没有品牌形象。首先,这个名字的英文叫做Hai'er,一般英美人士很难发音。他们不知道中国「普通话」的「海」和「尔」两字连音卷舌之道。中间加了一撇也令人摸不着头脑。一个叫不出名字的产品,如何能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在西方,一个永恒的品牌,不但发音简单,而且还有自然的音韵学,像Peter Pan——小飞侠,两个字都以P开头,叫做「头韵」(Alliteration),「彼得潘」是儿童故事的人物。两岁小儿最初学习发音,都由叫爸爸妈妈开始,爸爸叫做Papa,是人类不分国籍最共通的词汇。Peter Pan抓住了儿童的发音心理学,琅琅上口到今日。

    日本电器的名字虽然有点长,像日立(Hitachi)、东芝(Toshiba)、三洋(Sanyo),但音节分明,跟拉丁语系的发音很相似。一个好的名字是成功的一半,「海尔」这个名字讽刺的是,本来是自己加了一个洋文的包装,这个尔那个尔的,令崇洋的大陆消费者以为是外国货,岂知有朝一日要走出中国,把一个「咸虾」名字再译成英文,反倒不阴不阳。

    这就是中国品牌的盲点:缺乏创意,也不讲逻辑。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国家,没有感情的创造和欣赏,只有情绪的喷爆和躁动;也没有理性的思维,只有强资的歪理。二千年的「文化传统」,难道就剩下一堆破烂?
  中国很难树立品牌,没有思想和创作自由,就不可能有新颖的设计意念,难怪中国大城市的歌剧院、机场、商场,不是法国人来动脑筋就是英国人 Norman Foster的二手翻版。  
  到珠三角看看,就知道是一场设计学的灾难。酒家、酒店、酒廊,装修都是一个模样:浅黄的柚木地板、金铸的招牌、深绿的玻璃幕墙,霓虹光管永远是红、绿、黄、紫交叉闪烁,由夜总会到足底按摩店,到街上行走的少妇北姑的一身装束,英文叫做Kitsch,香港人叫做「娘」。 
  欧洲和日本都一早崇尚简洁了,像「无印良品」,是日本服装打进欧美的高尚品牌,只用黑、白、米黄几几种朴拙的颜色,麻棉的料子。日本的设计师摸懂了欧美小资产阶级的口味:返璞归真,厌倦了目迷五色的物质消费主义,闲来迷上瑜伽,钻研达赖喇嘛的佛学。一切追求简约的潇洒,「无印良品」的朴素天然,就是为欧美小资产阶级的口味心理度身订做的。以名相之简单为精神之奢华,这种意念,本来就富有中国的道家精神。中国文化已经沦亡,日韩为中国保存了文化精髓,「无印良品」的设计意念,就是明证之一。 
  中国的「品牌」没有一样过得了关。唐人街杂货店里的中国罐头,豆豉鲮鱼、午餐肉、回锅肉,那张叫人恹恹欲睡的包装纸永远令人想起「爷爷嫲嫲」六十年代在乡间等待着一罐寄自香港的花生油的那脸苦涩。五十年不变,这个世界经历了几番风霜? 
  例如维珍航空公司,刚开业的时候,用了一个船头的半裸女神做商标,取其「乘风破浪」之意。但老板布兰逊很快就发觉,这个西洋航海的标志,欧美的市场消费者才看得懂,亚洲人觉得一个裸女的半身像,意带淫猥,因此马上换掉,改以简单深红色的一个「V」字的草书,像肯定的一个「剔」。 
  世界的趋势,永远是化繁为简,得简易者得天下,没有人会逆水而就奥秘和艰难。中国的许多传统产品,像跌打药丸、咳嗽药水、什么露什么膏,由于是百年的家族老牌生意,喜把老祖宗创办人的一幅玉照用来做「唛头」,声明「注册商标,慎防假冒」,以为商标的图案,线条画得愈复杂,越难令人仿假,结果是一座座「百年老店」,都沦为老饼落后的象征。  
  设计一个品牌,除了科学的管理、无私的效率,就需要天马行空无拘束的创作自由。有时自由前卫得过了分,市场无法接受,产品会一时滞销。时装品牌French Connection,在英国开店,简称Fuck,令人乍眼一看,语带粗鄙。消费者心中念这个字,都暗中无意了一声粗口,意念相当俏皮而幽默,引起一点争议,也正好变成免费宣传。  
  中国人的脑筋,从小被「儒家文化」的教条包袱压得死死的,不许想象,不准颠覆,不准「恶搞」,连金庸收山之作,写出了韦小宝这样的角色,当初也招来大小道学之士的斥骂,表示「不理解」。三十年后,他们的大脑逐渐开化了,开始有人懂得欣赏了,还是要作者时时提醒小朋友「千万不要学」。当一个创作人,比他的那个「市场」先进了三十年,这样的社会怎能奢谈包容和进步?无拘无束,先知先觉,往往受到的是排斥和惩罚,难怪中国游客一到欧洲,总是狂扫人家外国的名牌,到了巴黎,他们也决不会帮衬「海尔」。

  • 上一篇:为“裸官”穿上法律“衣裳”,攻克反腐倡廉的“技术难题”
  • 下一篇:关于感恩的文章
  •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