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发布文章禁止使用领导人实名! | 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美文 > 古今纵横 > 文章内容

冰点特稿:股市催生马路上的发财梦|股市

作者:心扉美文 来源: www.xfmw.cn 时间: 2015-07-01 阅读: 在线投稿
上世纪90年代初,万国黄浦营业部前聚集的人群成为马路股市沙龙的雏形。CFP供图 每逢牛市,广东路上人头攒动。CFP供图 年过70的卖报人已在广东路上卖了20多年报纸。CFP供图 人们围在“炒股机”前盯着屏幕上起起伏伏的柱状图。CFP供图

  本报记者 杨杰《中国青年报》(2015年07月01日12版)

  怀着发财梦的人们在广东路上讨论股市行情,交换小道消息。经年累月,一小簇演变成一条街,一条街又恢复到一小簇……街上的人数随着大盘的起落而变,以至于人们常常将它视为股市的“晴雨表”。

  就在这一次次的起伏中,这条街悄然改变了许多人生。

  关于人性、成败、财富和人生的意义,没有比这条街上发生的故事更生动的了。

  这是一条距离上海“外滩牛”仅1.4公里的马路。那座长5米、重6.8吨的雕塑,与华尔街铜牛享有共同的设计者,寓意是“只要铜牛在,股市就能永保牛市”。

  当牛市真的来临时,整条街洋溢着一种节日般的喜庆氛围,人们背着手、仰着脸,略带得意地跟旁人讲述自己刚刚赚了多少钱。然而,一到熊市,失落的情绪开始在街上蔓延,零星出现在街上的人们个个垂头丧气。

  这条路叫广东路,有人叫它“马路股市沙龙”,有人叫它“街头股吧”,它的诞生甚至比上海证券交易所还要早一些。

  上世纪90年代,位于广东路729号的万国黄浦营业部开始了早期的股票交易。门前排队的人们组成了马路股市沙龙最早的雏形。

  做着发财梦的人们在这里讨论股市行情,交换小道消息。经年累月,一小簇演变成一条街,一条街又恢复到一小簇……街上的人数随着大盘的起落而变,以至于人们常常将它视为股市的“晴雨表”——每逢牛市,人头攒动;熊市来临,应者寥寥。

  就在这一次次的起伏中,这条街悄然改变了许多人生。有人自此扬名立万,跻身富豪之列;有人一败涂地,落得个家破人亡;也有人在繁华之后又归于沉寂,回到了起点。

  关于人性、成败、财富和人生的意义,没有比这条街上发生的故事更生动的了。

  这条街就是一个江湖。人们面对财富蠢蠢欲动,混合着人性的弱点以及世态炎凉,在空气中升腾

  一个寻常的周末,人流在“街头股吧”逐渐聚集。这里通常以一个人为中心,扩散出十几人到几十人的小圈子。

  在广东路与西藏中路交汇的一角,大大小小的圈子碰撞、重叠。刚吃过午饭的中年人穿着睡衣,拿着扇子走到这个圈子听听,又走到那个圈子瞧瞧;白发的退休老人颤巍巍地掏出眼镜,打开新出的研究报告一字一句地朗读起来;贩卖炒股机的人戴着鸭舌帽,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兜售着自己的产品。

  每个圈子的中心都有个奋力的“演讲者”。他们大多操着地道的上海话,也有人说着南腔北调的普通话。声音洪亮,面色红润,脑门上冒着细密的汗珠,是“演讲者”们此时的共同特征。

  大老李在25年前就是最出名的“演讲者”之一。他曾站在高处,拿着喇叭,告诉大家买哪只股票好。25年后的一个周六下午,当他再次来到广东路的时候,还是被人认了出来。

  但他快认不出眼前这条街了。万国黄浦营业部的招牌已经换成了“申银万国证券”,一旁38层的海通大厦拔地而起,对面曾经的棚户区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改头换面,化身精致的高档写字楼。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广东路上,能远远地看到对岸的东方明珠塔闪着光——25年前,那里还只是一片菜地,现在,浦东林立的摩天大厦和炫丽的霓虹,构成了全球最昂贵的夜景之一。

  总有些东西是没变的。比如广东路729号的旧式洋房,比如洋房下卖了20年报纸的老宋。老宋自56岁退休后一直在周末出来卖报纸,据点就是证券营业部的门口。他将《金融投资报》、《大众证券报》、《证券市场研究》或是《股市快讯》搭在营业部防盗门的横杆上,行情好时,周末两天能卖出四五百份报纸;一遇大跌,卖出的报纸数量立马减半甚至更少。

  这些年,老宋在这条路上见识了不少人。他知道大老李的故事;他能跟上海财经大学的老师大谈道氏理论、江恩法则;他也偶尔为被套牢的新手支招。但老宋自己却从不炒股,他对此的解释是:好比挖金矿一样,有人选择挖金矿,有人选择在一旁卖茶。

  “来这里的人有两种,一种夸夸其谈,做得好的时候,蛮高兴地跟你讲;另一种人闷声不响,要么是来看看市场的氛围怎么样,要么是什么都不懂,别人问时,在背后偷偷记下。”因为没了牙齿,老宋发出的声音有些奇怪。

  在这条街上,除了老宋说的几种人外,还有另外一种。

  陆缵明就属于这一种。他在周六的清晨从老宋那里拿了一本证券杂志,从头翻到尾,又还给了老宋。他靠在营业部窗户下的台阶上,一旁的空调滴下的水溅湿了他的眼镜。他从一个破旧的购物袋里掏出塑料眼镜盒,一边擦眼镜,一边告诉记者:“我是股评家,我是杨百万的老师,我是上海最早的一批证券分析师……他们都很崇拜我。”

  陆缵明拿出几张卷了边的纸,上面用圆珠笔画着一个六边形和一串串数字。“我很早就用力学原理分析行情。”他自称在90年代初,通过股市,一天就能赚上一个月的工资。

  如果在网络上搜索陆缵明的名字,确实能找到一些行情分析的文章,时间集中在2004年。10年过去了,陆缵明站在积了一滩空调水的马路旁,伸出5根手指:“在我这上8次课,只要500元,16个小时。”

  大老李是不屑与这些人为伍的,他走过他们身旁,却发现这些 “吹牛皮”的人周围聚了许多人,虽不及当初围在自己身旁的人数,但也足够令他吃惊。

  只要花10元钱就能从那些人手上换来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未来一周“必会涨”的股票。还有人卖炒股机,人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起起伏伏的柱形图,更为上面贴着的宣传语着迷:一分钟看懂,一分钟学会,当场试一试,富翁到手中。

  60多岁的李玲珍相信这套所谓的巴菲特分析系统。因为前一天没带U盘,她第二天特意抱着电脑前来求教。她打算让别人帮忙在电脑上装一个,再在U盘上拷一个。她小心翼翼地问旁人,拷到U盘上之后,是不是别人也能用,她想给女儿女婿的电脑上也装一个。

  这是李玲珍第一次来广东路。她以前住在上海周边,后来帮着在上海工作的女儿看孩子,等到外孙终于上学前班,李玲珍有时间炒股了。

  “我要发奋学习!一定把亏的钱赚回来!”李玲珍忽然挥舞着手臂,宣誓般大声说。她说自己以前不懂股市,投资30万元的一只股票,涨到180万元,没跑,最后又跌到20万元。

  • 上一篇:贵州江县投资教育2000万 县内小学12人挤4张床|教育|贵州
  • 下一篇:冰点特稿:农村独居老人谈生活状况 含泪说满意|独居老人|养老
  •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