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发布文章禁止使用领导人实名! | 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美文 > 人文天地 > 文章内容

【独家】为什么美国人民不认识黄渤和徐峥

作者: 来源: www.xfmw.cn 时间: 2015-06-08 阅读: 在线投稿
第1页 :

  导语:据电影局官方报告披露,2014年尽管有69部中国电影(其中合拍片43部)销往境外,但海外票房收入仅为区区18.7亿元人民币,不及美国电影《变形金刚4》一部影片在中国的票房(19.79亿)。而去年的国产影片票房冠军《心花路放》(11.67亿)的美国票房却仅为774,961美元。

  好莱坞:把商业留给自己 把艺术留给世界

 

  只要翻开西方国家的电影辞书,我们便能发现,“世界电影”这一概念已经成为英语国家用以指称非英语国家电影的专有名词。在英语国家论者的视野中,“世界电影”与“外国电影”属于同义概念。尽管从技术上而言,“外国电影”与“外语电影”在内涵和外延上应该有所区分,可是在美国,外国电影必须同时是产自外国且对白亦为外语的影片。因此,所有出产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或其他英语国家的影片,因其人物说的是英语,在美国一般都不会被视为外国影片。足见一部影片的话语方式对其身份的确认是何等地重要。

  在其他英语国家,人们也绝不会把产自美国的影片归类为“外国电影”,或将其视为“世界电影”的一部分,好像美国游离于世界一样,其君临世界的话语霸权不言自明。这便能解释美国电影为何能够风靡全球,也能解释美国电影的海外票房为何有将近一半来自于英语国家。因此,在全球电影的大生态中,电影的“内外之别”是以其话语是否为英语来划分的:说英语的就是“内”,属于咱家的;不说英语的就是“外”,只能归为“外国电影”甚或“世界电影”的范畴。这就好比上海人认为上海之外的所有人都是乡下人一样。美国人之所以从来不认为自己的电影是世界电影的一部分,皆因其统领世界电影票房的压倒性的市场份额,以至于在人类的电影江湖中,形成了“美国电影”对“世界电影”的产业格局。

  如此划分,使得“世界电影”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具有了某种酸葡萄式的自欺自慰的非官方含义,这便是,世界电影是艺术的,而好莱坞电影仅仅是商业的。于是乎,好莱坞便顺水推舟地把艺术的美名拱手让给了世界,而把商业的机会留给了自己(去赚世界的钱),以至于与“世界电影”同义的“外国电影”则成了西方主流市场上“艺术电影”的代名词,或充其量也只是在非主流市场偶露峥嵘的独立电影而已。这是因为,无论什么语种的影片,若想要在作为西方主流的英语国家上映,如果舍不得配成英文的话,至少也得打上英文字幕。而必须靠英文字幕面世的影片则无异于贴上了“小众电影”的标签,只能在西方主流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绝不可能跻身主流。因此,由于营销宣传力度不济,鲜为大众所知,这些影片的票房比之好莱坞的大片来说,就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了。挑战快速阅读能力的英文字幕加上低微的能见度,使得主流观众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同时,文化风格、艺术格调和价值取向的偏差所导致的文化折扣,也自然而然会对这些影片产生不可避免的商业折扣。这便能解释《心花路放》在中美两国市场上的迥异表现。

  宁浩被西方业界关注始自2006年《疯狂的石头》的意外成功。也正是这一超低成本的市场黑马将黄渤推到了一线,也为使宁浩本人跻身亿元导演俱乐部的《疯狂的赛车》创造了条件。随后的《黄金大劫案》自然入不了西方影评人的法眼,但屡审不过的《无人区》却始终令其保持着或隐或现的媒体关注度。及至《心花路放》于2014年9月7日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首映,宁浩才重回西方影评人和西方小众影迷的关注视野。影片进而于当年10月3日由华狮电影发行公司在美国20块银幕上小规模商业发行并取得230,204美元的周末票房,持续上映38天,最大规模时银幕数扩展到24块,最终于11月9日在4块银幕上下片,总票房为774,961美元。

  近年来,由于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外加华狮等海外华语影片发行公司的悲壮努力,西方主流观众得以看到更多品种的中国电影,而不再是将中国形象刻板化的单一类型的古装武侠。像《泰囧》和《心花路放》这样的影片,让西方百姓多多少少地瞥见了当下中国的中产阶级的身影。然而,一部在中国票房大卖的影片何以在美国变得如此小众,除了上述因文化势差而导致的宏观壁垒之外,影片本身的价值偏差亦是不可不察的微观导因。

1
  • 上一篇:【独家】汪峰与杨时旸:复制者与复制者
  • 下一篇:浙江日报谈拆违建教堂:宗教建筑非法外之地
  •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