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扉美文

美文 > 励志故事 >

名人励志小故事都有哪些?(4)

裴文中
裴文中(公元1904—1982 年),河北滦县人。他是卓越的考古学家,
我国古人类研究的开创者。青年时代立志从事地质科学研究,1929 年12 月,
在周口店参加发掘工作时,首次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后又陆续发掘多种
珍贵化石,确立了“北京人”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他提出了完整的对中
国石器时代文化的见解,奠定了我国古人类研究的基础。他还是一位有才华
的作家。主要著作有《周口店第一地点之肉食类化石》等。
求 学
少年时代的裴文中,家境贫寒。他的父亲是个穷教书先生,那点微薄的
薪水,养活不了一家老小。所以,裴文中小小年纪就经常提着口袋去借粮。
可他一直渴望到学校去读书。父亲对他说:
“孩子,你年纪还小,学校很远。你住在学校里,怕你吃不了苦。等两
年你再长大一点儿,爹一定送你去学校读书。”
“爹,只要能读书,我什么苦都能吃,您就送我去读书吧!”裴文中央
求着。
父亲被打动了,终于答应了。1913 年,九岁的裴文中,跟随父亲到离家
很远的开平镇滦县第二高等小学堂念书。学校生活条件很艰苦,裴文中经常
饿着肚子去上课。对这些,他一点儿也不在乎,心想:
“饿一点怕什么,在家时不也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吗?只要能读书识字
我就高兴。”
晚上睡觉也碰到了难题。裴文中在乡下睡惯土炕了,土炕又宽又长,在
炕上怎么打把式都没有关系。可现在改睡木板床,他经常在睡梦中掉到了床
底下。怎么办呢?他找来一根绳子,每次睡觉之前把自己捆在床上,以后他
再也没有掉下床。
裴文中刻苦学习,很快读完了高小,他想上中学,可又担心家里拿不起
学费,就考进了免费的师范学校,继续学习。
刻苦学地质
裴文中不光认真学习课堂上的知识,还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尤其喜欢看
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
有一天,裴文中读了一本书。这本书讲到人是怎么来的,说很早很早以
前,天地间是没有人的,后来有一个叫做女娲(wā)的天神,把黄土掺上水,
揉成团,捏成一个个像人一样的小生物,这就是“人”。
裴文中读了这些,感到很奇怪,就跑去问老师:
“老师,您说人真是用泥巴捏出来的吗?”
老师听后笑了笑,说:
“这是神话传说,不能当真,因为并没有女娲。但是‘人’究竟是怎么
来的,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老师的话,深深地打动了裴文中的心,激发了他探索人类起源奥秘的兴
趣。1921 年,裴文中从师范毕业以后,考上了北京大学理科预备班。两年后,
他又考上了北大地质系。当时的学生,大多数都喜欢报考法律系,因为学法
律,毕业后可以找到有地位又挣钱多的职业;可学地质就不同了,不但不被
人重视,还要经常到野外去考察,跋山涉水,餐风饮露,生活十分艰苦。但
是裴文中早已立下了四方之志,要去探索人类起源的奥秘,所以,不管别人
怎么说,他还是报考了地质系。
因为家里穷,他的学习生活苦得难以想象:吃饭总吃最便宜的菜,交不
起饭钱,只好在夏天把被褥、棉袍送进当铺,换几个钱。冬天到了,就利用
业余时间去中小学讲课,挣些钱维持学业。
1927 年,裴文中以优异的成绩在北京大学毕业了。可在当时,毕业就意
味着失业,他虽然很有才华,却很难找到工作。裴文中天天写信,到处求援,
希望能找到工作。有一天,他给北平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hào)去了一封
信,想碰碰运气。出乎他的意料,没过几天,裴文中居然收到这位素不相识
的翁先生的一封回信,介绍他到地质调查所去研究山东的三叶虫。裴文中非
常高兴,虽然报酬不多,可他毕竟找到了一项自己喜欢的工作。
发现了“北京人”
1928 年,裴文中来到北京周口店,参加发掘古生物化石的工作。开始,
他只是顶替一位辞职的工人的名额来帮助工作的。没想到,他后来和这里结
下了不解之缘。
周口店龙骨山上有大量古生物化石,引起了中外考古学家的注意。1927
年,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后不久,瑞典人奇林发现了一颗古人类牙齿化石。于
是人们断定,这里肯定会有古人类的化石,就更大规模地发掘起来。
裴文中在大学学的是无脊椎专业,而古人类属有脊椎动物。他刚到这里,
知识就不够用了,还要靠工人带着辨认各种化石:鹿牙、鸟骨、人牙,一个
个地比较。为了尽快熟悉工作,他一边自学有关书籍,一边坚持和工人一起
发掘。发掘工作的负责人正是古生物学家杨钟健,也是北大地质系毕业的。
他见比自己小好几岁的裴文中这么刻苦,很赞赏,就让他做自己的助手。裴
文中进步很快,没多长时间,鉴别化石的本领就高出工人了。1929 年,他成
了发掘工作的负责人。
这年冬季裴文中和工人们仍然在发掘着。他们在洞的北面,发现了一个
小洞。
下到洞里一看,嗬!动物化石还真不少。当时,天气非常寒冷,本该结
束一年的发掘工作了。但是,裴文中信心十足,决定再挖几天。
1929 年12 月2 日下午四点钟,这是我国和世界人类学历史上极不平凡
的时刻。当时已经是日落西山,天色渐暗,寒风在山谷中呼啸。裴文中和发
掘工人们,在12 米深的洞里点起了蜡烛继续挖掘。一个工人发现了一块化
石,不知是什么,就叫裴文中来看。突然,一件奇特的东西映入眼帘。裴文
中见了,不禁大喊了一声:
“啊!是猿人的头骨!”
在场的工人们立刻围拢过来。裴文中亲自拿起铁撬动手挖,这个在龙骨
山沉睡了五十万年头骨,就被“请”了出来。
12 月16 日,裴文中用自己的两床旧被子,将猿人头骨包裹起来,外面
又加褥子和毡子,捆了又捆,这才亲自带着它坐上房山到北平的长途汽车,
百般谨慎地将猿人头骨护送到了北平地质调查所。
经过检验确定,裴文中发现的这个头骨是约五十万年原始人类的。它被
取名“北京人”。“北京人”的发现,是我国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的里程碑。
它使我们对古人类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科学上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重大的发现
“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使裴文中和同事们信心倍增。他们又继续扩
大范围,加紧发掘,并加紧进行研究。
几年中,裴文中他们又找到了一些“北京人”的化石,“北京人”用过
的骨器,以及动物化石,还发现了被烧过的石头、木炭、草木灰。
“这证明,当时的原始人已经会用骨器了,还能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裴文中说,“我们继续发掘,一定还有收获。”
裴文中后来又发现,在烧过的灰烬里,有许多石英石碎块。“石英属花
岗岩,这一带是石灰岩,怎么石英会到这里来了?”他这么想,就把这些石
头带回去,洗刷干净,研究起来。
有些人见了,直发笑,说:
“这种碎石头,马路上多得很呢!”
一个负责的人还大惊小怪地说:弄这么多石头干什么?快拿走!
裴文中没有动摇。他经过研究,认为这是“北京人”用过的石器,是劳
动工具。这说明了当时的人已经能制作工具,会用火,是“人”,不再是“猿”
了。后来,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证明,被确认了。这件事的意义太大了,在
国际上引起了轰动,从此,“北京人”作为古人类的一个时期的代表,被世
界公认。“北京人”在考古学上的价值大大提高了,裴文中为此做出了最大
的贡献。
发现“山顶洞人”
裴文中不辞辛苦,在周口店一干就是好多年。1933 年和1934 年,裴文
中带领工人们集中力量发掘了另一个古人类遗址——山顶洞遗址。
有一天,一个叫唐亮的工人,在发掘过程中挖出了一个狐狸牙,他拣起
来看了看,就丢在一边。
“一个破狐狸牙,真讨厌。”他自言自语。
这时候,裴文中恰好在他身边,听到这话,就对他说:
“不要瞧不起这颗狐狸牙,也许上面有窟窿哩。”
唐亮听了裴文中的话,就小心地把牙上的土抠去。果然,在牙齿的一端,
露出了一个孔。唐亮不由高兴地欢呼起来。原来,这种带孔的牙是山顶洞人
用来做装饰品的。
裴文中和工人们还发现了一根火柴棍那么粗的骨针。针的一头是锋利的
尖,另一头是残破了的针孔,针身非常光滑,微微弯曲,说明当时的人已经
会缝制衣服了。
经过两年发掘,在山顶洞共发现了八个山顶洞人的骨骼化石,其中有三
个成年人的头骨非常完整。经过研究,居住在这里的古人类距现在约一万八
千年左右,在考古史上叫“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的发现,使我们对古人类
又有了进一步认识,也是裴文中的又一重大科学成就。
可贵的精神 杰出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受到重视。裴文中热情更高了。他组织起考古队
伍,到各地考察发掘,为科学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在几十年中,裴文中的足迹遍及祖国各地。人们数了数,除了西藏、福
建等地以外,各省各区,他都到过。
“搞我们这一行的,不搞野外生活,等于白活!”裴文中经常对大家这
么说。
在野外发掘,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他把这看成人生乐趣。在条件艰苦
的西北荒漠,他骑上毛驴骆驼,勇往直前。“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到错误
批判,可雄心不减。
1979 年,他七十五岁了,仍然和年轻人一起到各地考察。
“裴老,您年纪大了,要注意身体呀!”
“我要把七十五当五十七过,抓紧时间啊!”他回答。
裴文中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除了发现“北京人”以外,他
对石器时代的研究,也令人敬佩。
经过多年考察分析,他把中国的石器时代划分为旧石器、中石器和新石
器时代,用自己丰富的调查结果,对各个时期的特点做了说明,使人们对石
器时代的认识更完整系统了。他写的大量论文和调查报告,是珍贵的科学文
献。
与此同时,裴文中还到好几个大学去讲授考古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考
古人才。

09-09-06 |

评论读取中....

  • 名人励志小故事都有哪些?

    dingyang10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