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扉美文

美文 > 杂文随笔 >

推进脱贫攻坚战须始终坚持精准路线

  脱贫是一个政策语汇,同样是一个文化社会学范畴。过去,中国用30年时间创造了7亿人口脱贫的奇迹。现在,中国发起了全面脱贫的攻坚战,同样意味着,我们要完成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的过渡,引导农村和农民完成生活方式的变革。(4月11日光明日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逾7亿人摘掉贫困帽子,“中国式扶贫”道路对人类减贫事业贡献巨大。与过去相比,贫困面大幅缩小了,但现在面对的,是那些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不断迫近,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可谓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笔者以为,推进脱贫攻坚战须始终坚持精准路线。
  一是扶贫底数要精准。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好扶贫工作,首先要摸清扶贫底数。底数都搞不清,就好比盲人摸象,工作也就无从开展。要做好精准识别,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谁是贫困户识别出来。根本是做好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通过“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步骤,取得第一手完整的资料,为扶贫帮扶打下基础。
  二是扶贫队伍要精干。扶贫村第一书记肩负帮助扶贫村“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的重任,队伍必须要精干。首先,第一书记必须要熟悉农村工作。农村工作有大学问,复杂性、艰苦性不言而喻。如果第一书记不懂农村工作,做事情不结合农村实际,瞎搞一通,最后,效果一定不佳。其次,第一书记必须热爱农村工作。扶贫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能出现反复和变化,第一书记开展工作不能仅凭热情,而必须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要有“不破楼兰誓不还”的气概。
  三是扶贫工作要精细。贫困人口的条件各不相同,如果我们还是按照以往的粗放式的扶贫模式,根本不可能完成在2020年前脱贫的任务。扶贫必须要走精细化道路,就如湖南省省长徐守盛说的,“一家一户一本台账,一家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家一户给予具体支持,一家一户回头看扶贫效果”,对于住房困难的群众,政府应该首当其冲的为其解决安居难题;对于存在“因病致贫”的家庭,政府应当更多的关注其医疗状况,最大程度的减轻其在医疗方面的经济压力;对于缺乏致富经验、缺少技术支持的困难群众,政府应加大科技扶贫的力度,开展相关技能培训,把致富的技术和先进经验送上门。做到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人制宜,才能真正达到雪中送炭的效果。(文/木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