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扉美文

美文 > 杂文随笔 >

杜绝“拍脑袋”决策需广纳民意

        近日,河南省有关部门下发的一则“全省禁燃”紧急通知,引发网友热议。仅两天后,该部门又紧急收回了这份通知。专家认为,决策出台初衷可以理解,但如何避免“拍脑袋”决策导致的“用力过猛”,更值得反思。(1月18日  新华网)
        一想到政府,脑袋里立刻就想到“权威”“公信力”“科学严谨”等关键词,但若政府“朝令夕改”,势必影响其权威性和公信力。而导致“朝令夕改”的原因,无非是下达的政令没有经过科学严谨的判断和严格的审议,没有与实际情况充分结合,相关领导坐在一起讨论一番,就“拍脑袋”决定了,致使其发布后与现实环境相冲突,根本不可能得到完全执行。
        网上有这样一个经典案例,我国西南边陲某县有一个旅游文化景观长廊项目,2011年2月完工,总投资额为2.7亿元,孰料在3年之后的2014年5月23日,该项目开始动工拆迁,拆迁补偿费用保守估计3亿元。这种“建了又拆”的行为被网友揶揄,“接近6个亿的GDP又被创造出来了”。据悉,该项目建设之初,尽管反对者众多,当地主要领导仍然“力排众议、排难而上”,如此“拍脑袋”决策,项目不符合发展规律和当地实际,焉能不短命?
        类似“朝令夕改”“建了又拆”的案例并不少见,相关领导“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等决策失误之后,再“拍屁股”走人。领导可以换个地方再干,但群众的利益却遭到损害,反过来也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因此,政府要制定出科学严谨、符合实际的决策,务必杜绝“拍脑袋”决策。一方面,要健全科学决策机制,让领导不能“拍脑袋”决策,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让领导不敢“拍脑袋”决策。另一方面,必须让公众充分参与进来,广纳民意,广接民智,广聚民心,形成公众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同时积极吸纳相关科研机构、专家的意见,做到集思广益,才能使决策更加科学实际,也更加符合民情民意。
 
        作者:兰晓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