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扉美文

美文 > 杂文随笔 >

节前慰问群众贵在“精准制宜”

  
  年终岁末,各种形式的走访慰问、送温暖活动渐被提上日程。近日,听老家一位在基层工作的朋友聊起:上级部门要求摸底上报年终慰问的贫困户信息,还悄声叮嘱,领导上门慰问的贫困户要尽量挑选“会说话的”。(12月27日人民网)
  当前,元旦佳节在即,送慰问金、送物资,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困难群众解决一些燃眉之急。然而,在节前走访慰问中,一些地方“走秀式”慰问、“代劳式”慰问层出不穷。有的官言官语说套话,拍照留影串几家,走走秀便打道回府。有的怕苦怕累,专挑路好走、离城近的走访,稍微边远一些的让乡、村干部代劳。这样的走访慰问,慰问金和物资虽然送到了,问候却阻隔在了大山之外,党和政府的温暖没有真正送到困难群众那里。因此,笔者以为,节前慰问群众岂可沦为“形式”?
  节前走访慰问困难群众,给困难群众送去温暖,带去党和政府关怀,体现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良好作风,与践行群众路线丝丝入扣,本是一件好事。但在现实中,出现了“表演式”慰问情况。困难群众事先筛选,要求“不会说错话”,领导根本不知道慰问对象情况,一路被簇拥至慰问家,握个手、拍个照、留个影,表演结束,走人不走心。在如此“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慰问中,各级更在乎的是到过了,说过了,留下东西了,而不在乎能否坐下来倾听群众想法,不屑或许更不想与群众同坐在一条板凳上,唠唠嗑,谈谈心,只是把群众当成了群演,走访慰问户是路人甲。
  殊不知,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困难家庭也情况各异。尽管生活困难,但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原因;尽管需要帮扶,但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期待。有重病患者的家庭,自然渴望送医送药,减轻医疗负担;有脱贫愿望的群众,则满心期盼致富信息、技术和项目……如果慰问时“蜻蜓点水”,“走人不走心”,怎么能够了解困难群众的真正需要呢?而且,在这走马观花、只图形式的慰问中,领导干部不仅难以听到困难群众的心声,礼到心不到的冷漠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伤害着困难群众的心灵,极易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引来他们对政府工作的质疑,让慰问的结果最终适得其反。
  可见,节前慰问群众岂可沦为“形式”?各级党员干部要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真正送到群众心坎上。物质虽好,却不能代替言语的温暖。纵使千山万水,道路崎岖,也不能只送不问。更不能迫于上级要求,搞形式、走过场,上上新闻走走秀。年关之际,走访慰问群众,不仅要把物资和慰问金送到,更要把心意送到,让温暖走进村村寨寨,走进群众心坎里。(文/杨皎琼)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