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扉美文

美文 > 杂文随笔 >

培育“工匠精神”应着力“四个强化”

  12月14日,《咬文嚼字》杂志发布了“2016年十大流行语”,其中“工匠精神”从上百个候选语中脱颖而出,入选本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流行语如同一个国家的“口头禅”,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的变迁。(12月15日人民网)
  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无论是玉器,还是个人、团队乃至整个国家,“工匠精神”代表的是一种精益求精、悉心钻研的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节点,经济新常态进入第一个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最后一个五年,不仅制造业需要“工匠精神”,全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匠心独运”的模式来寻求发展与突破。因此,笔者以为,培育“工匠精神”应着力“四个强化”。
  一是强化理论教育。在多年的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人们关注理论,忽视实践,淡化工程。英国教育家肯•罗宾逊在他的新书《让思维自由》中指出,改革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坚实一步,“心灵手巧”是创新者最本质的写照。为此,要让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家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让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有更大的分量,让实践教育贯穿我们的中小幼教育。
  二是强化奖励机制。德国工匠勃兰登堡在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工作,本来研究的是“传输高保真音乐”技术,但他对“去除多少声音信号而不让耳朵听出失真”技术更感兴趣,并且取得了成功。值得重视的是,他的成功背后有一个有力的奖励机制,即德国政府要求雇主将一部分专利收益让发明者分享。这样的政策,使得勃兰登堡所收取的专利费,大大超过他在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工资。
  三是强化技术组织。微软前首席技术官纳森•梅尔沃德创办的高智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资助新发明”的公司。保护发明家的利益不受大企业的侵害,给工匠们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相应地,有100位高级发明家相助,高智公司现在拥有世界第七大专利组合。
  四是强化创新失败补偿机制。技术、发明、创新属于高风险活动,因此,我们要破除在科技创新上存在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老观念,大力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文/品言)
  
(责任编辑:admin)